經濟學人上期(3/25)專欄討論Amazon的文章,Amazon股價這幾天一直再創新高,就算不看這幾天的漲幅,從2015年到現在,股價也已經上升了173%。到底是什麼原因去支撐Amazon的股價?文章內也有提到,投資者預期Amazon未來會有超凡的營收成長。不過,92%的預期利潤約在2020年才會實現就是了!
看Amazon目前的態勢,好像也沒有不成功的理由。描述Amazon CEO Bezos的書名《The Everything Store》就大大宣示了Amazon的雄心壯志。Bezos強調長遠的發展,並持續投資在電子商務及AWS兩個項目上。電子商務可以為Amazon帶來更多的現金並提供更多服務,而越多人使用AWS也會讓Amazon投入更多的資源在上面。文章提到第三個可以帶來正向循環的產品,則是聲控助理Alexa的推出。在股東持續的對Amazon保持強烈的信念上,也會使其價值進入自我應驗預言 (self-fulfilling prophecy)的狀態(就是你預期它會成功,它就成功給你看的意思)。
也就是因為這樣猛烈的擴張,現在Amazon年報上面的競爭對手,也已經包含了各式產業類別。這樣的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零售商的角色,使Amazon的股價愈加膨脹。股票市場通常給予一家集團企業的價值會有"conglomerate discount"去反應集團企業的無效率,這點在Amazon的股價上好像還看不出來。如果Amazon未來十年真的如機構所預期有平均15到16%的成長率,那它真的就會成為歷史上擴張最迅速的巨獸了。
Amazon要如何達到這個成就?
作為一個帶領世人進入線上購物的先行者,Amazon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購物途徑,不管是在kindle 電子書或是聲控助理Alexa的推出。而AWS也吸引了另一群使用者的消費,如Netflix或Economist經濟學人雜誌的網站儲存。線上購物與AWS都擁有規模經濟優勢,使用者的人數越多,越可以發揮網絡效應,而Amazon越可以知道顧客的需求並進而改善提供更吸引人的服務。Alexa目前也已經累積10000種以上的技能,類似於智慧手機的apps。
要達到這樣的成功很難,而且需要不停的投資。在Amazon的規模已經這麼巨大的狀況下,如何避免掉入錯誤的決策陷阱,是目前最需要注意的事。像2014年的Fire Phone就是一個例子。
面對Amazon的進擊,競爭者又該如何回應呢?
去年Amazon挑戰Netflix,進入影音訂閱的服務。Apple、Google、Microsoft及IBM等公司在業務上都有與Amazon相碰的領域,對手是提高自己的產品質量,或是與之進行價格競爭,在策略上都有他們的考量與選擇。
若在競爭下,仍無法與Amazon相抗衡,文章提及,是否有可能會演變到有政府的介入,在反托拉斯法的牽制下中止Amazon的氣焰?答案也許是:還不會。若真的在Amazon火力無法抵擋的情況之下,也許對手只能等等看,Bezos是否會自己犯錯了!如果覺得這太消極,那就拿出一些客戶想要,Amazon沒有而你有的東西來啊!